上班路上有故事:三明治们的通勤生活| Humans of China
整理/黄显、刘奕婷、邱奕奕
从家到上班单位,有的人只需十来分钟,有的人却要花费个把小时辗转多种交通方式(当然还有SOHO的)。居住地与工作地间的距离选择,隐含了经济能力、时间成本等种种考虑。而在通勤路上所做的事所遇的人,也往往有些有趣而奇妙的经历。三明治们可以忍受多长的通勤时间?通勤路上又会做些什么?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
搬家一周,觉得幸福感显著提升,感觉就像和一段混乱的生活告别。
工作不强制上午坐班,不需要挤早高峰,然而即使这样,每天在一号线和八通线上切换,收获的往往是不够好的心情。去年刚毕业来到北京,做一份很有趣的工作,切入地却是不熟悉的领域,一边用“努力够一万小时才可以考虑放弃”鼓励自己,一边在拥挤的地铁上看不到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所有的人都非常着急,拼命向前挤,你会看到妆容精致的姑娘一样需要恶狠狠地在人群中卡位,挤出一脸油、一身汗。下了地铁,整整头发,又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误)。
在这个行业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已经结束,所以越是多接触一些,越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有时候快 12 点从办公室出来,叫车回家的路上,总有一种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错觉。
所以最后决定在公司附近找一套房子,是隐蔽在写字楼后面的老小区,没有电梯,老太太们每天在楼下晒着太阳,感觉像是回到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温暖而熟悉。步行上班的好处是,午餐和晚餐都可以在家简单做一点,吃完再踱回办公室安心工作。
这样再也不用把工作带回家做,办公空间和生活空间分隔开的好处之一就是:你终于有了生活。
Anyways,这终归是个开始。好好经营生活的开始。即使是漂在异乡,也想把日子过成家的样子。
从文科硕士转行做科技报道
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
▼
26岁之前钱是有多少花多少,拿钱换经历,26岁后看看空空的账户突然觉得“手里没粮心里有点慌”,理财意识噌噌地冒了出来,可是要静下心来好好看看理财书籍建立相关构架不容易。由于喜欢听电台广播,所以手机上下载了蜻蜓FM,上下班路上听音乐台。无意中发现里面还有其它系列的栏目,立马乐不可支地在理财栏目里一个个试听,选中一个简单易懂的每天上下班时间收听,遇到不懂得词汇立马用手机的记事本功能记录下来,回家百度。慢慢地越听越有趣,洗澡做家务的时间也打开电台收听节目。
一个月时间,从一个以为基金就是一个比银行存款利息高一点的存款方式的理财大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理财构架。今年股市火热,按以往我也就当新闻看看了,而这次正好现学现卖,根据学的理财知识自我分析,选择了购入指数型基金,第一次通过理财小赚一笔。
没足够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那就用碎片时间听。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房地产营销
热爱旅游
▼
骑车上下班,不赶时间的时候还可以变换不同的路线,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和有意思的小店,有时就是下班的一片夕阳就可以忘记一天工作的疲惫和烦恼。
路上会听歌或晓说和一席这类节目,但是耳机不能太隔音,音量要适中,安全第一。还有高峰期汽车尾气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好一些的口罩是必要的,当然这方面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能看到蓝天的地方。
骑车上班让我身体更健康、也更敏锐地感知生活的美好,对未来变的更加乐观、勤奋和积极。
企业职员
热衷户外骑车
▼
2014年下半年,广州市将户外停车费设置在了16元钱一个小时。作为中心区,天河的所有的地下停车场自然水涨船高。却不可能天天打车,只好去挤地铁。
我总认为,广州地铁三号线是全中国最拥挤的三条地铁线之一,另外两条就是高峰期的北京五号线与八通线。每天早上7点45分到8点半高峰的时候,排山倒海的庞大人流就如同泛着泡沫的潮水一般,翻卷咆哮向地铁站各个入口奔涌袭来。
地铁三号线连接着广州市中心天河区的CBD以及最大的城郊连片居住区。从CBD向南三、四公里,跨越万亩果园任何一座桥梁,就会来到这片区域。这片区域隶属于广州番禺区北部,曾经是广州与尚未并入广州之前的番禺老城的缓冲地带。由于价格与距离的原因,近百万在市中心工作的广州新移民选择在这里购房定居,我也是其中一员。这些居民工作消费娱乐几乎都在中心区,每天大量时间堵在路上,只是选择晚上“睡在这里”。这里也得到了另一个别致的雅号——“睡城”。
对于我来说,“睡城”也许只是个暂住的地界,也许长久居住在这里。一切要来广州未来的公共交通。
国企员工
曾经的新闻系学生
▼
理论上公交车的乘车时间是30-40分钟。但是等车成为最最痛苦的事情。有时候等20分钟都不来,一来来3辆(我认为公交公司对发车时间的把握还有待提高)。为了对付这种情况,我下载了公交系统app,密切关注车辆远近。一旦发现车要好久才来,我就跳上另外一辆车,去到公司附近,再转车。曲线救国。
因为通勤时间比较长,怎么打发这个时间就成了我重要的项目。一开始,把书下载到手机里。时间久了,发现很伤眼睛。然后,开始带ipad出门看书。时间久了,发现太重。然后,下载有声小说带着耳机听。时间久了,发现路边噪音太大压根儿听不见……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决不能放弃早晨通勤的阅读时间。现在我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kindle…轻,小,专注做一件事。利用通勤时间回复留言、浏览朋友圈过后,开始阅读,一个月下来也能渐渐的读完好几本书呢!
由于在公司兼任文案工作,为了给文章找灵感、找配图,我还会在通勤路上留意周围环境的变化:木棉树开花了吗?这片草地上什么时候开出了小黄花?关注这些美好的事,本应无趣的通勤路途也会变得生动起来!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
健康产业市场策划
▼
上下班都是公交车,在路上的时间一般车上30分钟,走路8分钟。上班的时间比较紧张,因为有时候赖床,多赖一分钟是一分钟。
早餐比较简单,大多时候是鸡蛋和前一天的剩饭菜。早晨上班的脚步永远都是急匆匆的。等车赶公交,早上一般没位子人也特别多,尤其是多到只能像煎饼一样贴在那的时候,那时候任何其他想法都没有只想着“快一点,快点跑,快点到,快快快“,到站下车,啊,终于解脱。
下班就比较轻松了,可以选择晚点走避开高峰期,上车就有位了,坐在车上看景儿,脑袋天马行空。想想今天的工作,看看车上的人猜测他们的工作,生活,偶尔也听听别人聊天。在车上不听音乐基本不看手机,非常享受这段时间,自由,自我。当然啦,也会遇到司机边骂边开,乘客吵架,车与车刮擦,事故,各种。有时候会提前两站下车,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是为了好吃的。因为那站有很多路边摊,煎饼,烤麦肠,臭豆腐,炸鸡柳,烤红薯,各种水果,吃完了过瘾了,走回去,求个自我安慰,吃了也走了,好吧,抵消了。
职业老师
希望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
▼
已经离职的公司,一共待了3年半,前两年的通勤经历很简单,每天步行10分钟到车站,等6:40的公交车,然后到站了再换乘途经公司附近的公交车,差不多40-45分钟的车程,如果不是靠着位置小睡一会,就是刷刷微博,看看最新的热点新闻,体育报道;到站下车后,再步行几分钟,赶在八点半前打卡。
搭乘公交车上下班,不管风和日丽,又或者刮风下雨,在车厢里的感觉总显得慵懒,每周5天,每天来回将近4个小时,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好。
因为把以前花在跑步锻炼的时间耗在了坐车等车上,体重不断得上涨,对于一直号称自己怎么吃都不胖的我是敲了一记重重的警钟。
2014年3月,天气回暖,因为之前每天必经的大马路在维护返修,前一个月迟到次数刷破公司历史记录,决定放弃搭乘公交车上下班的方式,试试从没体验过的骑行。
单程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距离,对于最初的几天,真心艰难,倍感吃力,下班的时候都是咬牙坚持骑回家的。
这样坚持了一个月,突然发现这样的上下班方式,原比以前的合理划算,每天七点后出门也来得及,可以踏实安心享受家人准备的早餐;骑行20+公里的运动量,相当于跑10公里,这样每天我等于跑了20公里——这样的运动量,体重明显降下去了,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了。
一个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也真得就是1-2个月的时间的坚持,当自己感受到变化,发自内心喜欢的时候,也就割舍不了了。
骑行的时候,会变得专注,因为时刻要留意周边的情况,确保自己的安全;而停留等候红绿灯的片刻,又可以想想工作上当天的安排,或者周末可以带小家伙去哪玩……
2014年,我跑步的次数屈指可数,远远低于以前任何一年的记录,但骑行记录5000+公里,这是以前从没有想到,或者说敢想想的。
下个月,即将告别骑行上下班的经历,换了在市区的工作,我将启动地铁通勤的方式。好在是终点站出发,可以找个位置,安心度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新的工作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互联网行业,有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琢磨,所以每天上下班近2个小时的时间,是让自己充电的好机会。
不同的通勤方式,意味着自己有了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对于我来说,是见证自己一直努力向前,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虎扑跑步线下运营
推广健康跑七年
三明治同行者征集